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南大仙林校区面积 南大仙林校区历史

火烧 2021-10-25 11:31:20 1031
南大仙林校区历史 一、请教南京仙林地区的历史;人物;掌故坐落在六朝古都南京东绿色走廊的仙林地区,距南京紫金山、栖霞山、汤山和燕子矶等四大风景区不足5公里,山清水秀,风景怡人。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

南大仙林校区历史  

一、请教南京仙林地区的历史;人物;掌故

坐落在六朝古都南京东绿色走廊的仙林地区,距南京紫金山、栖霞山、汤山和燕子矶等四大风景区不足5公里,山清水秀,风景怡人。

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修身治学的好地方。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年攻打集庆(现南京)时,曾在仙鹤观(仙鹤山)居住一年有余,一面研究攻打集庆的谋略,一面认真学习治国的方略。

南朝齐代文学家王融曾讲“鹤林双树,显究竟以开珉”,即如果您想寻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脱离愚昧,最好的修身治学地点就是“鹤林双树”之地。 南朝梁代(公元502-557年)梁文帝第六子萧宏、第九子萧恢,第十子萧瞻等历史名人都葬于仙林 。

其墓前神道上的辟邪石刻和石柱石刻造型雄浑、简练,别具神韵,是仙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的象征。 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禁烟名臣,原两广总督和闽浙总督--邓廷桢(1775-1846)的幼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仙林度过的,他为官勤政廉明,刚直不阿,是反帝抗英的历史人物,是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后归葬仙林地区的灵山下。

二、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介绍

南京大学仙林国际化新校区位于南京仙林新市区九乡河以东白象片区西南部,校区建设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原则进行,批复规划用地4910亩,总建筑规模约120万平方米,先期征地约3800亩,已建成面积2828亩(2009年)。江南丘陵地形,山清水秀,地势起伏。校区标志性建筑有杜厦图书馆、敬文学生活动中心、方肇周体育馆、左涤江天文台等。校区建设得到大量社会捐赠,几乎每幢楼每个建设项目都有校友、政府援建。仙林校区2009年9月投入使用,2012年成为南京大学主校区。2012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187707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南大仙林星”。

三、南京大学的历史沿革

南京大学的主要历史沿革有: 1、三江师范学堂 1902年5月,张之洞与其好友、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一起向清廷上奏,呈请在两江总督署江宁(即南京)办一所师范学堂,同年开始筹建三江师范学堂。

2、两江师范学堂 1905年,三江师范学堂易名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李瑞清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

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 3、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4年8月30日,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校长筹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苏省原有两江师范学校。

4、国立东南大学 1920年,在南京高等师范的基础上又组建了国立东南大学。“南高师”与“东大”共处同一校园,资源共享。

5、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教育行政委员会经过通盘考虑,实行大学区制。 6、国立江苏大学 学校更名第四中山大学后,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中山大学不止一处,不易辨认。

1928年国民政府颁行《大学区条例》,要求“各省大学依据各地名名之”,规定改第四中山大学为江苏大学。 7、国立中央大学 1928年5月1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作出决议,“江苏大学”改称“国立中央大学”,张乃燕仍为校长。

8、南京大学 1950年10月10日,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通知,校名去 “国立”两字而径称“南京大学”。校长周鸿经去职,梁希担任校务委员会主席。

扩展资料: 南京大学的学校文化传统: 1、校徽 南京大学校徽外形采用盾形的设计风格,该风格为中央大学时期所流传下来。校徽的左下方及右下方为英文 “NANJING UNIVERSITY”。

南大校徽确定了特定色值的紫色为标准色,并将其命名为南大紫。 2、校训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八字校训,不仅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易于传记,而且端庄大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 3、校色 南大标准色为紫色(南大紫),无正式校色。

中央大学时校色为紫金二色,加之松青,故依据传统当为紫、金、青三色。紫色象征典雅、庄穆、高贵、浪漫,金色象征辉煌、光明、灵气、智慧,青色代表活力、自由、健康、纯朴、坚韧、清雅。

4、校庆 南京大学在院系调整之后以“五二〇”(五月二十日)为校庆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京大学。

四、请教南京仙林地区的历史人物掌故

坐落在六朝古都南京东绿色走廊的仙林地区,距南京紫金山、栖霞山、汤山和燕子矶等四大风景区不足5公里,山清水秀,风景怡人。

南大仙林校区面积 南大仙林校区历史

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修身治学的好地方。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年攻打集庆(现南京)时,曾在仙鹤观(仙鹤山)居住一年有余,一面研究攻打集庆的谋略,一面认真学习治国的方略。

南朝齐代文学家王融曾讲“鹤林双树,显究竟以开珉”,即如果您想寻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脱离愚昧,最好的修身治学地点就是“鹤林双树”之地。 南朝梁代(公元502-557年)梁文帝第六子萧宏、第九子萧恢,第十子萧瞻等历史名人都葬于仙林 。

其墓前神道上的辟邪石刻和石柱石刻造型雄浑、简练,别具神韵,是仙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的象征。 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禁烟名臣,原两广总督和闽浙总督--邓廷桢(1775-1846)的幼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仙林度过的,他为官勤政廉明,刚直不阿,是反帝抗英的历史人物,是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后归葬仙林地区的灵山下。

五、南京大学的历史介绍

南京大学,简称“南大”,地处中国南京,是源远流长的高等学府。

上可溯至汉后吴永安元年,历史上曾历经多次变迁。民国早年转变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是中国第一所集教学和研究于一体的现代大学。

1949年国民党当局撤离南京后易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改为现名“南京大学”,沿用至今。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211”、“985”工程及九校联盟重要成员,中国最顶尖的著名大学之一。

南京大学是中国现代科学的发祥地,亦为现代儒家思想与中国文明复兴的基地,倡行人文思想之会通与学术之昌明以求世界的和平繁荣,在教育、学术和文化上均具重要贡献和深远影响。历史概览 旧称: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

据国立中央大学时期官方的沿革史,学校前身追溯至源于258年的南京太学。国立中央大学改为南京大学后,校史追溯至清末1902年筹办的三江师范学堂。

因受政治时局等影响,学校迭经变迁。三江师范学堂成立不久易名两江师范学堂,之后又先后改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国立南京大学。

1950年改为现名南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南京大学保留文理学院,主要合并金陵大学文理学院,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

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发展为新的综合大学。历史纪事 南京大学沿革图依据更名南京大学之前的中央大学沿革史,古代校史始自吴永安元年(258年)孙休诏立五经博士所创国立学校,历晋代与宋、齐、梁、陈四朝南京太学,南朝宋时设文、史、儒、玄、阴阳五科,为史上首所分科高等学府、教育与研究合一大学,至明朝南京国子监时期为江苏最繁盛之最高学府,历代曾设校于秦淮河畔夫子庙一带、钦天山下四牌楼一带等处;金陵非京师时期由中央太学改作郡学、路学或府学等南京地方学府,1650年明国子监改为清江宁府学。

中央大学改为南京大学之后校方以筹建三江师范学堂的1902年作为建校年份而不再追溯古代校史的部分;之前校方曾先后以成立南京高师的民国4年以及国立东大改组首都国立大学的民国17年为建校纪念年份并同时追溯前身古代南京官立高等学府历史。清光绪28年(1902年)采用近代新学制,江宁府学停办,5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与东南名儒张謇、缪筱珊等人筹划新学,倡议兴学“应从师范学堂入手”,呈请开办师范学堂;1903年2月,继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拟于江宁“先办一大师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聘缪荃孙为首任总稽查,经年余筹备,1904年11月三江师范学堂开学,设历史舆地科、理化科、农学博物科,本科开设经学(修身)、文学、英文、日文(东文)、舆地、历史、教育、法制经济、算学、物理、化学、生理、博物、农学、图画、手工、体操17门课程。

学堂效法日本,最初聘请了70位中国教习(实际任教者26人)和11位日本教习。 清光绪32年(1906年)5月,三江师范学堂易名两江师范学堂,李瑞清出任监督,停办初级师范,专办优级师范。

创设中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图画手工科,并设音乐副科,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近代化的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增设公共科、分类科;公共科即通识科,学生据学业程度不同修读一至三年,主要修读人伦道德、群经源流、中国文学、外语、逻辑、算学等公共通识课程;分类科即专业科,提供完成公共科学习之后进行的分学科类别的专业教育。

至1911年初,学堂设国文外国语部、地理历史部、数学物理化学部、农学博物部四部;有中国教习23人(另有翻译11人,编译1人)、日本教习8人,西洋教习3人。因辛亥革命,1911年底两江师范学堂陷于停办。

民国3年(1914年)7月15日,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为校长,勘察两江师范学堂校舍,筹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南高、南高师或南京高师),郭秉文受聘为教务长,在美国延揽师资,1915年9月10日,南高师开学,首届学生110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章程规定学校以培养中等学校师资为目的,其办学实则突破一般师范的制限。

最初设国文、理化两部以及仅招收了一届学生的国文专修科,以后陆续成立了数个专修科,1919年,国文部改为国文史地部,理化部改为数学理化部,翌年合并 为文理科。到1920年,学校设文理科、教育专修科、英文专修科、农业专修科、工艺专修科、商业专修科、体育专修科,学生357人。

其中,1915年设立的体育科,为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开端。1917年设立的商科,1921年迁至上海扩充为商科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商学院。

民国7年(1918年)3月,江谦病退,郭秉文任代理校长,9月,郭秉文正式出任校长。1920年高师改大,4月7日,郭秉文在校务会议上提出“建立南京大学”的建议,获得一致赞成,随后成立筹备委员会,经郭秉文奔走,9月25日,包括郭秉文在内的十位发起人联名致书教育部,“拟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设南京大学,以宏造就”,12月7日北洋政府国务会议通过南高筹建大学的议案,并定名为。

六、如何评价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建筑

仙林校区的建筑物,以灰、红两色为主,灰色为基。方形为主,同时也有部分独立建筑。每天生活在校园内,走在规划整齐的道路上,有时觉得规整齐一,有时觉得肃抑逼人。学校本身力主低调,也难争,求实用,故校园建筑也就采用一种看似简洁的线条整体勾勒,不过细看还是很美的。尤其是夏天的夜晚,远处的天空呈一种渐变的蓝紫色时,亮着灯光的教学楼就在星幔下沉静地吐息。

方正的角度虽然看起来呆板,却拥有工整严谨的几何美,同时各个建筑的外墙与窗户设计也不同,体现出一种协律美。而参考鼓楼校区的北大楼设计的南行政楼,在我看来是杰出的将古典主义元素与现代建筑特性相糅合的例证。

只是承载众多年轻人,这些灰色巨人难免显得笨重古板,这所学校拖着历史遗留的行囊,谁也不知会前往何方。

七、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校区概况

南京大学仙林新校区是南京大学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而建设的国际化新校区,位于南京三大副城之一的仙林大学城,地处九乡河湿地公园,东濒仙林湖,北望栖霞山景区,毗邻多所知名高校,2009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可征地面积共4910亩,先期征地约3800亩,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人文与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是南京大学一个多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基本建设项目,也是中国建设标准最高、现代化和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大学新校区之一。校区东部为江苏省体育训练中心,西部为九乡河湿地公园、羊山湖公园,南部为教师公寓南大和园,北部为科技园区南大科学园、江苏生命科技园,中间为教学区,是校区、社区、科技园区的综合体。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综合设施全面,拥有一流的教学、生活等设施,餐饮、娱乐、休闲、购物等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地铁二号线直通校区门口(南大仙林校区站),直达新街口,新街口站换乘一号线可到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和南京主城各处。

南京大学是南京地区高校中第一个进入国际高教园区(南京国际高教园区位于仙林大学城,由江苏省和南京市共同规划设计,是江苏省和南京市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建设创新型省份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而采取的重大举措)的大学,南京大学将与世界知名大学和重点科研机构的全面合作,在促进江苏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仙林国际化校区的建设,也将为南京大学的国际化进程提供更广阔的崭新舞台。 (图册: )

仙林校区国际化特色鲜明,多所中外合作教学与研究机构同期落户。校区将建成一个包含部分非国际化办学内容的国际校园,其中2/3的建设用地用于国际化办学项目,1/3建设用地用于科技创新和配套、支撑项目。项目将建成5个国际学院,争取通过5-10年时间发展成为国家和江苏省的国际化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5个学院都已经与外方签约。这些项目的合作方,都是世界一流大学或国际知名的科研机构。首批建设的七个中外合作办学与研发项目是:中加学院、南京纽约学院、南京大学—南安普敦大学联合中心、南京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医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中法城市与区域科学研究中心、中德法学研究所、中法合作太阳爆发探测小卫星项目。

即将进入南京大学国际高教园区的还有与IBM公司合作的国际软件人才培训基地;与美国康乃尔大学合办的EMBA项目;与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合办的IMBA项目;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办的工程科学教育项目;与美国纽约科技大学开展的联合教育项目;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合办的工程硕士项目;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合办的“中法高级人才强化教育计划”项目等。 (图册: )

2012年仙林校区成为南京大学主校区,形成本、硕、博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并成为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活动的主会场。

  
永远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