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哈密与嘉峪关之间的城市 「 ”嘉峪關外,並稱西域”:哈密的地理位置為什么這么重要?

火烧 2022-08-15 11:18:51 1025
「 ”嘉峪關外,並稱西域”:哈密的地理位置為什么這么重要? 文 |郭曄旻 在藏傳佛教的眾多教派中,哈立麻屬於「 ”白教(噶舉派)”中的噶瑪噶舉派,這個教派最先創立了活佛「 ”轉世”的制度,當時在前藏地

「 ”嘉峪關外,並稱西域”:哈密的地理位置為什么這么重要?  

文 |郭曄旻

在藏傳佛教的眾多教派中,哈立麻屬於「 ”白教(噶舉派)”中的噶瑪噶舉派,這個教派最先創立了活佛「 ”轉世”的制度,當時在前藏地區有一定的影響,於康區聲譽也極高。不過,依照「 ”多封眾建、因俗以治”的原則,明成祖無意使其在藏區一家獨大。永樂十一年(1413)二月,薩迦派(「 ”花教”)高僧昆澤思巴晉京陛見,也被封為「 ”大乘法王”。當時新興的「 ”黃教(格魯派)”正異軍突起,在藏族社會大有後來者居上的趨勢。明成祖敏銳地意識到了這個變局,幾次邀請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前往南京,均被婉言謝絕。宗喀巴雖然本人無意晉京,到底還是在永樂十二年(1414年)派釋迦也失應詔代師入朝。明成祖封他為「 ”西天佛子大國師”。後來到了宣德年間,他又被封為「 ”大慈法王”,就此形成了明代藏傳佛教的「 ”三大法王”體系。

哈密与嘉峪关之间的城市 「 ”嘉峪關外,並稱西域”:哈密的地理位置為什么這么重要?

明金剛斧,由內地工匠在永樂五年(1407)到八年(1410)間打造

在「 ”法王”之下,永樂時期明廷又在藏區冊封了「 ”五王”,也就是灌頂國師闡化王、灌頂國師護教王、灌頂國師贊善王、闡教王、輔教王。這種充分依據西藏各教派實力大小和各地區代表性而進行的分封,使明朝與西藏之間建立起了更廣泛的政治領屬關系。日本藏學家佐藤長在談到這一點時曾說,「 ”最早的三大法王其勢力范圍各自占有東部、中部和西部西藏。明朝一向熟知在此三大地域中最大宗派為誰,其設置了三大法王,於其間的小空間配置了五名教王,當是依據當時西藏的現實、了解了全部情況後的決策。當我們知道這些教王的封爵幾乎都在永樂時代授予時,對於明成祖關於西藏的政策推行得如何妥當,更加感嘆不止了。”這樣的贊美之詞絕不過分,此後的兩百多年中,藏區一直保持着安寧。「 ”西陲宴然,終明世無番寇之患。”

藏區既定,明廷便無側顧之憂,可以專心經營西域。明代的「 ”西域”,指的是嘉峪關以西的西域各地。《明會典》稱之為「 ”嘉峪關外,並稱西域”。其中,又以「 ”東去嘉峪關一千六百里”的哈密(今屬新疆)地位最為重要。「 ”哈密”這個地名,在元代才出現。據說它是「 ”大門”的意思,跟歷史上曾有「 ”西域大門”之喻的哈密地理位置再吻合不過。時人記述此地,「 ”荒村漠漠連天闊,眾木欣欣向日榮”,乃是沙漠中一綠洲。在明代,經甘肅河西走廊出玉門關西行, 哈密是進入西域的第一站。從哈密向西北達蒲類(今新疆巴里坤),不經蒲類直達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還可以西經伊犁河進入中亞腹地。因此,中原要順利經營西域諸國,必須控制哈密。與此同時,哈密是新疆進入甘肅的門戶。當時西域諸國和瓦剌向中原政權通貢,也須途經哈密。以哈密為樞紐,古老的陸上「 ”絲綢之路”仍然是明代中西陸路貿易的主要通道。中亞、西亞的貢使、商旅、公文以及買賣交易幾乎完全集中在這條孔道上,西域、中亞各地的統治者都將這條通道視為「 ”金路”。

  
永远跟党走